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“饑餓游戲”,被疑流於形式。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在世界糧食日和首個國家扶貧日期間開展“饑餓24小時全民公益活動”,倡導16-60歲有條件的人於10月16日20:00—10月17日20:00切身體驗饑餓,以此表達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饑餓人群和貧困弱勢人群的關註。該活動引發眾多網友關註,不少網友表示要參與,一些網友則擔心餓一整天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,有網友則對挨餓是否有助於扶貧產生了疑問。(10月16日《北京青年報》)
  我個人也覺得這個“饑餓24小時”有點形式主義,並且這個“形式”也並非什麼新創意,跟此前火爆一時的“冰桶挑戰”差不多,都是通過自身的體驗來感知他人疾苦,進而喚醒對弱勢群體的關註和關愛。甚至連其“運作方式”也跟“冰桶挑戰”如出一轍——活動期間,體驗者可以分享自己的體驗計劃、心得體會等,並邀請三位好友參加體驗,若好友不能完成,也可以為“饑餓24小時”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,如:把自己的微博、微信或QQ頭像在活動期間更改為“饑餓24小時”活動圖標,捐出相當於一天餐費的善款支持愛加餐項目、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的營養狀況等。因此,如果說“饑餓24小時”涉嫌對“冰桶挑戰”的膚淺模仿,相信有不少人會表示贊同。
  “饑餓24小時”有太多的模仿痕跡,因此也不可避免地“繼承”了“冰桶挑戰”那些飽受詬病的弊端。最典型的就是“邀請三位好友參加體驗”,有對他人實施道德綁架之嫌。我們提倡愛心,期待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業中來,但畢竟這並非公民的法定義務,而慈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自願,任何形式的強制和暗示都是不應該的。更何況,有人不喜歡參與此類活動,並非缺少愛心也不是不願做公益,只是別人不喜歡隨大流、過於高調而已。竊以為,默默無聞做公益不僅是一種選擇,也更貼近公益事業的本質。“邀請三位好友參加體驗”這樣的運作模式很聰明、很討巧,讓“冰桶挑戰”獲得了近似“病毒傳播”式的奇跡。但此種模式搞一次或許有效,再東施效顰就令人生厭了。
  “饑餓24小時”無法複製“冰桶挑戰”奇跡、掀起新一輪的公益熱潮,反倒有可能適得其反,帶來一些副作用。不僅其形式了無新意且存在硬傷,其內容也乏善可陳。儘管健康人連續24小時不進食可能不會有大的問題,活動倡導者也提醒參與者“需量力而行”,並且提示有慢性病的人群不要參與,但恐怕並不能做到萬無一失,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。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實際身體狀況有清醒和完全的瞭解,即便是健康人挨餓,說不定也會造成不適或其他後果。哪怕只有一個參與者出了意外,也有違公益活動的初衷。
  做公益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腳踏實地。唯有如此,公益事業才能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,獲得長期的可持續性發展。作為公益組織,應在這方面做出良好的表率和正確的引導。
  文/喬志峰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饑餓24小時”無法複製“冰桶挑戰”奇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m94xmdt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